En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 28

    2024-06
    “魔鬼藏在细节当中” ——Della Sala教授和赵冰蕾博士对想象领域当今学术争论提出评论性观点
          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威廉希尔官网Sergio Della Sala院士和英国威廉希尔官网赵冰蕾博士共同发文,在知名期刊Physics of Life Reviews (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14.789)1就近期基于荟萃分析研究对视觉想象(visual mental imagery; VMI)经典模型的挑战发表评论性文章。Spagna等人发表的研究成果引发关注。他们在相关综述中反对了早期视觉皮层(V1)参与引发VMI是必要的传统观点,并列举实例加以佐证。        Sergio Della Sala和赵冰蕾指出,评论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is)经常忽略一些奇怪但却指的关注的细节变量。首先,荟萃分析考虑已有发表论文中的结果并汇总。如果这些已经发表的结果来自原文中违背阐述清晰的实验程序,结果将是对不准确信息的汇总[8]。例如,二十多年前,Della Sala教授访问了法国北部的两个实验室,通过相同的实验对 VMI 中的功能磁共振(fMRI)实验进行合作研究,并获得了相反的发现:一个实验室发现了早期视觉皮层的参与,另一个没有。大家都感到困惑,直到一个程序细节被知晓。尽管实验材料相同,所有参与者都闭上眼睛,但环境因一个明显不相关的细节而不同:在Caen实验室,fMRI 机器被遮光窗帘覆盖,在Orsay实验室则没有。早期的 fMRI 研究就已知环境光会影响 V1 激活[12];两个实验室的不同结果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显然,这样的实验细节设置所导致的结果差异性,与今朝对 VMI 神经机制模型的争论的关系不大。        第二个可能的混淆因素是发表时间。当新奇的结果(如最早发现VMI在V1脑区的激活)兴趣度减弱时,编辑、审稿人和研究人员对实验方法的要求都变得更加严格。因此,通常会观察到初始的极大效应,而后来的研究难以复制它们。这被称为“衰退效应”(decline effect)。例如,衰退效应降低了双语认知优势的热情,揭示了抑郁症与左半球中风之间的关系,并给几项临床干预的热情泼了冷水。V1 在 VMI 中的激活也不例外(见图 1A)。在 80 年代使用非精进的技术进行首次尝试后,关于 VMI 神经相关性的研究蓬勃发展。正如衰退效应所预测的,支持 V1 参与 VMI 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从 90 年代所有相关出版物的 73%下降到随后两个十年的 64%和 57%,最终在最近的出版物中降至 49%。研究越好越仔细,效果就越不明显,即发现 V1 对于 VMI 是必要的就越不频繁。        衰退效应的步伐因给定主题的先锋论文作者所获得的看似无辜的非财务利益冲突[20]而减缓。有足够创造力提出创新的研究人员总是被邀请审查关于同一主题的后续稿件,因此他们被授予成为哨兵的权利,防范反驳他们立场的结果,并批准加强他们立场的结果,即使不是有意识的[16]。            最后,衰退效应的展开揭示了另一个影响荟萃分析结论的“房间里的大象”(领域内的大佬)。这是影响研究人员报告和解释数据的忠诚偏差,由于数据分析中的选择特质,几乎总是支持他们的观点[1]。当建立同一个领域观点上的二分阵营时,这种自我复制倾向变得极端;科学家们相当喜欢他们支持他们自己提出理论的研究,而不是支持相反阵营的理论。这可能对辩论(和职业生涯)有好处,但对科学不利。关于 VMI 神经机制的讨论只是这种偏差形式的一个例子。图 1B 显示关于 V1 参与 VMI 的负面与正面发现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的作者是谁。研究人员的名字似乎是决定研究结果的一个相关变量。为促进科学进步,避免无意义的争论,研究提出需在竞争实验室间建立稳固的对抗性合作,详细制定并预先提交程序细节。这一研究为 VMI 领域的未来探索指明了方向,有望推动相关研究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1 《Physics of Life Reviews》是一本国际优秀期刊(中科院1区,JCR Q1, 最新影响因子14.789),主要出版、报道生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以及相关经验和科研成果。PHYS LIFE REV由 ELSEVIER 出版,于 2004 年创刊,该期刊鼓励跨越学科之间的障碍,涉及从分子到种群、从遗传学到思维以及模拟这些现象的人工系统等所有生命系统,邀请积极工作的研究人员发表范围广泛、批判性强且可供广大读者阅读的评论,有时也会针对近期进展和问题发表有争议的报道。。根据相关数据,该杂志的平均审稿速度为 3-6 个月。其最新 CiteScore 排名在多个学科领域表现优异,例如在大类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的小类 General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中排名 1/211,百分位为 99%;在小类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中排名 4/269,百分位为 98%;在小类 General Physics and Astronomy 中排名 9/240,百分位为 96%。 
  • 10

    2024-04
    CRMed:袁逖飞教授团队破解冰毒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标志物 | Cell Press对话科学家
            毒品问题是健康中国与和谐社会持续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毒品为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吸食后导致极强的精神行为紊乱,可诱发幻觉、冲动行为、乃至暴力犯罪,给个人生命健康、家庭经济和社会安定都带来了巨大危害。吸毒是一种长期存在的“顽疾”,其根本原因在于“毒瘾”是一种异常强大、但表现于主观层面的精神心理活动,难以客观评估、动态捕捉与实时治疗。        近期,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个体化人脑连接组(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networks,FCNs),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揭示了冰毒成瘾者毒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发明了一种能够快速“读脑”、鉴定吸毒者,并计算个体化毒瘾严重程度的实用技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月16日以“An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ture predicts craving for methamphetamine”为题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袁逖飞(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吴畏(斯坦福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田维文、赵迪为共同第一作者。
  • 10

    2024-04
    Adv Sci:曹立/袁逖飞利用脑功能连接组学研究揭示发作性运动障碍的新机制
          发作性运动障碍是一个神秘又特别的群体。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在上课提问突然站立, 短跑考试等情况下会失去肢体控制,伴随面部表情异常、僵直、扭曲、舞蹈样动作等,持续数秒到1分钟不等,发作可以每天数次甚至高达百余次,但整个过程意识是清晰的。这一疾病被称作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给患者带来很强的病耻感和巨大的心理压力,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充分阐明。
  • 10

    2024-04
    Med: “想吸毒”还是“想打游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异同机制
        人人都可能成瘾,也可能对任何东西成瘾。成瘾通常可分为物质成瘾(也称物质使用障碍,如冰毒、海洛因、可卡因、酒精等)和行为成瘾(如赌博,游戏等)。在一般认知和口头表达中,人们习惯把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混为一谈。然而,这二者的生物学机制异同尚未被充分解析;这也导致临床治疗中,缺乏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手段。
  • 28

    2024-06
    我们赵冰蕾团队在Psychonomics Bulletion & Review发表想象障碍最新结果
            你有想象障碍嘛?想象障碍(aphantasia),又称心盲症,是指个体在闭眼或睁眼情况下,无法在脑海中生成画面感的能力。这种现象通常不自知,可以是天生的,也可是后天获得的。对想象障碍的兴趣是由M.X.案例引发的:Zeman等人报告M.X.在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从动脉内部进行冠状动脉重塑)后,突然丧失了对客体意象的主观体验。虽然近期对想象障碍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学界对于想象障碍患者是否确实失去想象能力产生质疑,并提出想象障碍患者仅仅失去对想象内容的主观意识。此外,想象能力在认知活动重要性尚未揭示,失去想象能力会影响我们正常生活?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 10

    2024-04
    我们袁逖飞研究员获202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袁逖飞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为成瘾与精神疾病的脑可塑性机制与干预。包括不同动物模型上的电生理、组织形态、神经环路、深部脑刺激,与行为学研究;以及人体上的多模态非侵入脑刺激、同步脑电、各类认知任务/行为学,与临床队列研究。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市科委青年启明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等。202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